“汤老师的课,总是座无虚席,来晚的同学就自己搬着椅子,坐在教室的过道里听课!”“我们曾经数过一次,D座的教室只有168个座位,但是选择上汤老师课的同学有172人,加上来蹭课的同学,场面真是‘壮观’。”对于机电工程学院2010级的学生而言,汤晓明老师的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》专业课堂“爆满”的一幕幕壮观场面,总让毕业前夕的他们难以忘怀。
课前“学术沙龙”
周五晚上六点半,离上课还有30分钟,在新校区B座218教室里,2012级机械专业的大部分同学已早早来到教室,坐等学术沙龙的开始。“上周的课堂上,汤老师和以往一样很早就来到教室了,但不同的是,这一次,他扛了一架自行车进来!这让我们都惊呆了!原来,他计划这节课给我们介绍自行车里的互换性测量知识。把实物带到课堂里,一些理论性的知识,我们很快就理解了。”于是,汤老师的课前“学术沙龙”深受大家喜欢。不仅因为大家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,还因为在“学术沙龙”里,大家可以自由地讨论,也可以听汤老师分享自己在工厂的体验与心得。这不,在3月28日这天的课上,汤老师给大家介绍的是热轧无缝钢管周期式轧管工艺,曾经在钢铁厂待了几个月的汤老师,把每个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。也因为在钢铁厂待过,汤老师还留有一副好嗓子,所以,同学们不论坐在哪个角落,都能听得一清二楚。
“我用自己的方式来上课”
汤老师上课,并不严格地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课,而是更加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,让同学们对这门课程有清晰的思路。他在每个知识点上所花时间,也不局限于按照课本的“重点”来划分。对于一些他认为重要的知识点,他都会放慢讲课速度,着重讲一讲。
汤老师的课堂,不仅讲课内容每年都不一样,而且哪怕是同样的课件,他讲课花的时间也不一样。因为,他每年都要根据上一届学生的反映来调整讲课速度。而这主要得益于他的课堂法宝——提问。“通过提问,我可以根据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情况,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,从而调整讲课进度。如果我提一个问题,学生们都积极举手,说明在这一方面我讲清楚了,同学们也理解了,下一次讲课我就可以按照同样的速度或者加快速度讲授;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来,全场鸦雀无声,那就说明大家都没有理解,那我在课堂上能补就补,着重讲一讲,实在不能补的话,第二年讲课,我就放慢速度,多举例子,或者融入我这一年来新的经历与感悟,来帮助学生理解。”
课堂上的汤老师爱提问,还有自己另一层面的考虑:“一节课有45分钟,大家的注意力很难全程集中,所以,要提高课堂效率,就需要转移注意点。鼓励学生回答问题,可以活跃课堂氛围,注意不同的人,这样大家不会太疲倦。”于是,他给学生定了一个课程平时分的规矩:先给一定的基础分,至于剩下的分数只能靠他们回答问题来争取。这也就有了课堂上,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、经常“抢答”的一幕幕情景。
老师,这次我们去哪儿
3月28日这节课上,黑板的右上角 “自愿参观磨球厂注意事项”几个字十分引人注目。原来,为了能够让同学们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上升到工程应用层面,汤老师多次联系“红宇新材”公司后,为同学们争取到了实地参观生产线的机会。这让不少一直希望有机会去工厂走走的同学充满了期待。
自愿、免费参观工厂,这在汤老师的课堂上并不新鲜了。只要有机会,汤老师都会主动联系校友企业,带领同学们去参观。因为在他看来,老师课堂上讲得再多,即使辅之以视频教学,学生都很难有深刻的印象。而组织学生到现场去看,特别是去参观一些大的工业企业,如钢铁厂,则让人很震撼,教学效果事半功倍。除此之外,汤老师乐于组织学生“走出去”,还有自己的考虑:“作为一名老师,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。这不单是重视课堂教学就可以的,还应该重视实习环节,鼓励学生到现场去看看、实践实践。把课本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、生产环节,让他们从老师、企业技术人员中学会怎么找出问题,学会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分析故障是怎么产生的、有哪几种解决方案、哪个方案是最优的,最终能够解决问题。这样,当他们要到单位工作时,心里就不会慌。鼓励大家走出去看看的另一个考虑是,想让大家对以后要接触的工作环境先有一定的了解。多去不同的企业走走,等到大四毕业找工作时,他们就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了。”
尽管汤老师每次课前给学生上“学术沙龙”,课后主动联系企业并组织学生前去参观,要花费大量个人时间,但他还是乐此不疲。因为,他喜欢自己站在讲台的感觉,而且,他一直认为,讲台上的自己如果是真诚地对待学生,学生是能感觉到的,同时也会同样回报自己。